10月26日下午,在宝钢精密钢管厂会议室里,一场关于氧化铁皮回收料斗的技术交流正在进行。当邓明军设计的图纸展示在投影幕布上时,精密钢管厂负责设备的邓部长立刻感到眼前一亮。随着邓明军的详细阐述,邓部长禁不住为宝松的这位“本家”鼓掌叫好:“这是一项技术创新,颠覆了传统料斗的设计思路,项目技术成功突破后,全公司50台旧废料斗都应更新换代!”
精密钢管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氧化铁皮固废物,需要及时回收运走,由于回收料斗都是倒梯形状,体积较大,每次需要套上钢丝绳,用行车吊到卡车上,然后把里面的氧化铁皮倒进车斗,整个过程非常繁琐,不但费工费时,而且存在安全隐患。最近,精密钢管厂提出改变氧化铁皮现场回收方式的愿望。宝松沪外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袁高红得知信息后,主动与精密钢管厂设备方交流,争取由宝松承接这一改善项目,于是一种新型氧化铁皮回收料斗的设计任务,交到了邓明军手上。
“90后”的邓明军,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毕业,2019年7月入职宝松,两年多来,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力,很快成长为宝松青年技术骨干,尤其在起重机吊夹具方面担起重任。邓明军说:“宝松为员工岗位锻炼和岗位成才搭建了舞台,只要自己肯学,就能快速进步。”
刚到宝松盐城公司时,邓明军对起重机行业知之甚少,他心里清楚,仅靠大学课本上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,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,才能在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。他从图书室借来起重机专业书籍,利于业余时间如饥似渴专心苦读,弄清搞懂各类起重机的结构组成、工作原理等。也正是这时候,宝松承接的湛江钢铁9台行车在盐城公司加紧制造,他珍视这一见习机会,每天泡在车间里,熟识行车制造的全过程,把制造工艺及一个个技术要点默默记在脑海里。
2019年底,邓明军第一次得到独立承担整台单梁行车的设计任务,这也是对他进厂半年来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。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交出一份合格答卷,不辜负领导的信任。他像着了魔一样,每天不是查阅技术资料就是分析技术参数,草图画了一张又一张,遇到问题不厌其烦地向王羽丰、陈翔等技术人员请教。10天后,邓明军完成整套设计图纸,并且通过了技术审核。
时隔不久,这台单梁行车开工制造,看到行车一天天成型,邓明军尝到了成功的喜悦。然而,在行车总装时,现场发现大车车轮配套件装不上去。原来是配套件在图纸设计时尺寸出现了偏差。尽管通过现场整改,问题得到妥善解决,但此事让邓明军强烈意识到,作为一名技术人员,必须对自己严格苛求,思考要缜密,做事要精细,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,哪怕工作中出现一个小小失误,也会影响正常生产秩序,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。
2020年5月,邓明军被调到上海宝松总部。此时,他的儿子刚刚满月,父母都有工作,妻子是当地一家公司的职员,哺乳期过后也要上班,全指望他照顾家庭,因此家人都不支持他离开盐城。但为了公司发展,邓明军选择了服从安排,他说服妻子,把妻子和孩子安排到岳母家,果断来到上海,专心扑在了工作上。“当我第一次来到宝钢股份厂区,看到现场各种起重机时,突然有了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。”邓明军说,“宝松是宝钢起重机管、用、养、修、造一体化综合服务供应商,作为一名宝松人,感到特别的荣耀。”
技术是为现场服务的,技术人员的职责在于通过技术手段,解决现场的难点、痛点问题。而要解决现场问题,技术人员首先要熟悉现场设备,了解现场需求,然后思考办法,制订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海波总对这位平时话不多、勤于学习、工作踏实的年轻人寄予厚望,每次去现场测绘、开展技术交流、进行施工技术支撑,总习惯带上他,有些技术项目也放手交给他做。“我从海波总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,比如严谨的工作作风、用户至上的服务态度、技术交流和谈判技巧等,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高。”
有人片面地认为,90后 “是吃不起苦的一代,是浮躁的一代”,然而邓明军身上体现出来是不计得失、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和勤奋踏实、好学上进的职业作风。今年宝钢股份冷轧1-7、1-8行车改造项目,邓明军参与了现场测绘、技术设计的过程。施工阶段,邓明军作为现场技术支撑,他不是“袖手旁观”,而是主动加入到施工队伍行列。时值高温天气,在狭小的空间里,他通宵达旦配合施工作业,为保障工期和顺利实现技改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他说:“现场施工是个人能力锻炼和经验积累的好机会,我不愿白白错过。”
今年9月28日,宝松集团组织机构调整,成立四个分公司,邓明军任沪外分公司技术主管;10月19日,在宝松专业品牌建设推进会上,宣布成立“起重机吊夹具研究所”,邓明军被任命为吊夹具修造牵头人。这既是一种荣誉,更是一种责任,邓明军明显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,他明白集团领导扶植青年人与企业共发展的良苦用心。
任重而道远。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,邓明军自勉道:“要遵照陶董对青年员工的要求,加强学习,丰富知识,增长才干,在锻炼中成长,经得起培养,经得起选择,超越领导期待。”